儿时初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只感觉旋律朗朗;年岁稍长,偶尔哼起,三言两语,味出千万意境;后来,求学帝都,游北海,正是“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光阴荏苒,不变的是文字的生命力。
歌词为乔羽先生所做,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皆出自其手:《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爱我中华》。词分三段,层层递进。第一段写划船之景,寥寥几句,首尾勾连、推近及远、勾勒出四合景象。第二段写欢快之情,童真昂扬,心情轻快,描绘出饱满的童趣。第三段继而升华,设问如此美景、如此生活、如此时代,如何得来?尔后戛然而止,语已尽而意无穷。
所以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搜寻一番得知,“让我们荡起双桨” 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摄于 1955 年。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帝国入侵、军阀混战、艰难抗日,新中国诞生。灭土匪、分田地、稳经济,一五计划热烈开展,抗美援朝逼停美国,新时代大幕徐徐拉开。彼时,各种运动尚未开展,人民安定有盼头,到处弥漫的昂扬的空气,敢叫日月换新天。
影片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制作的,剧情简洁明快,讲述了五年甲班游离集体之外的杨永丽和江林一番经历后转变而入少先队的小小历程。 故事用了经典的起承转合的叙事手法,起在北海公园,合在北海公园,情景、冲突安排的明明白白。杨永丽聪明伶俐,用妈妈的话说是不用怎么学也能考的很好,但是有诸多任性以及小小自私;江林活泼冲动,上屋檐掏鸟,去城外钓鱼,就是不爱学习。另有中队长梁惠明,虽也会哭鼻子,但已初显组织才能。影片开始通过各种小事铺陈出杨永丽和江林的家庭环境、鲜明个性,进而不被群体所接受,被排斥在各种活动之外。梁惠明虽出于队长责任,觉得需要做些什么,然并不走心,不得其法。但每每关键节点,总有班主任冯老师号召提点,推进事情前进。通过补习功课、分担家务,增进了集体和杨江的互动,将其融入集体,也锻炼出了梁的协调才能。
漂亮的公园、低矮的胡同、蜿蜒的护城河、高耸的城门,林立的烟囱、带着颤音的歌声、略带北方方言的普通话,将我们带回五十年代的北京。剧中似乎成年男性出场较少,似也凸显新中国女性地位。说到剧情本身,让人很容易想到各行各业被团结在一块建设社会主义,而党就是那个班主任,于关键处进行引导和仲裁。剧中的集体主义和意识形态引导,现在看来似乎稍微有些尴尬,但何尝不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以及初生中国所以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集体主义所压抑的人性,久了,也必定会反噬体制。个人主义肆意喷薄,末了,也逃不过贫富分化和极度内卷。理想的鸡汤要喝,务实的刺激亦需并重,但对于人性来说,走钢丝以维持平衡太累了,在两极间不断震荡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