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旷野 —— 罗素《幸福之路》

缘于某个播客提了一嘴,便找来书在通勤时听了。这版是傅雷翻在 1939 年译的版本,有一股淡淡的老式白话风。小书不长,几天便听完。我喜欢在走路的时候听东西,所听入耳、所观入眼,哲人的凝言练语、街头的风物百态,总能在心里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偶在三伏天都一激灵。

最近心绪颇为起伏,在上下班踱步听这本书时,数次给我宽慰平和,书中指出的快乐和不快乐之因,都命中了我的某些缺点和特点,因此听完觉得还是要写点东西。

罗素《幸福之路》

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后,虽获得了生活的相对安稳,却也失掉了向外的探索和冒险。到工业时代,城市化加剧,进一步脱离了自然的“蓝领白领”亦是如此。只有少数的企业家才仍然保持着丛林式的生活方式。

选择安稳意味着有大量的“烦闷”(Boredom)需要排遣。但多数人过度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比如畏罪狂(纠结于行为不符合少时的成见或社会的规训)、自溺狂(过度期待外界称许的虚荣)、自大狂(过度的权力欲望),则使得这种烦闷愈加在幻想中野蛮式的生长,直至占满人们的内心。

作者:木鸟杂记 https://www.qtmuniao.com/2024/07/28/listening-conquest-of-happiness/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罗素认为不应该向内地过度关注自己,而应该更多的去向外培养各种志趣、兴致,放下自己的各种刻板印象( ego) 去体味生活,去发现自然和科学的美妙,以期达到某种多姿、真诚、自然的生活。罗素自己作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持此种理念,倒也算知行合一。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人生,也不应该把我们所有的“资金”(时间)投入到单一的品类上,而应去尽量多样化所持的观点和爱好。否则一旦旧有信念坍塌,新的信念无从生发,便容易被彻底打倒,陷于一蹶不振。因此,我们最好能拥有一项和工作完全不相干的志趣,来对冲人生的无常。因之我们确切知道,虽然人类大势总是有迹可循,但具体到个体人生,总是被无常的偶然填满——这也许就是“波粒二象性”规律在社会领域的投射吧。

于我自己而言,不自觉关注在各种“体系”中的位置和评价总给我带来诸多烦恼和内耗。我们在定义一个概念时,总有两种选择——从内在性质推演、从外界观察逼近。而过度关注外界,就会让我们人生定义倒向后者——你只是你周围社会关系“围出”的一个洋葱,层层剥开后,内里什么都没有。

持这种心境让我很难自然、真诚地对待自己,也很难沉浸地去做事,总会分出一缕甚至大部心神来想:旁人怎么看我这个做法?溺于此,也就很难真正的去探寻自己的兴致所在。这固然有农耕社会遗留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血液规训因素,但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天性以及后天各种偶然的契机所强化的妄念。若想祛除,需得勇敢回溯,层层剥开,重塑自身,这何其难也。

本书给出了另外一条路,转移精力,去找寻对世界的各种兴致。恰好,这倒也契合了我为数不多的优点——尚对世界有各种好奇、尚对美好事物有感知。这个动漫情节为何做此设计、这种小花是什么名字、这种纪念银币有什么故事、西方古典建筑为什么都长这样、此地为何能激发古人登临情志、矩阵运算如何记忆本质是什么,等等。在做这些时,我没在想旁人怎么看我,而只想和朋友分享我的乐趣。此时,我由需要别人能量喂养的人,变成了对外散发能量的人。说起来,这也应与小学时在乡间长大有关,当时野外总对我有各种的吸引力,一有机会便去探索和“演绎”——瞎玩以及在瞎玩的基础上天马行空地瞎想。

人生确是旷野,你远比你想象的自由。

题图故事

beijing-chaoyang.jpg
盛夏傍晚国贸漫步接头所见


我是青藤木鸟,一个喜欢摄影、专注大规模数据系统的程序员,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木鸟杂记”,有更多的分布式系统、存储和数据库相关的文章,欢迎关注。 关注公众号后,回复“资料”可以获取我总结一份分布式数据库学习资料。 回复“优惠券”可以获取我的大规模数据系统付费专栏《系统日知录》的八折优惠券。

我们还有相关的分布式系统和数据库的群,可以添加我的微信号:qtmuniao,我拉你入群。加我时记得备注:“分布式系统群”。 另外,如果你不想加群,还有一个分布式系统和数据库的论坛(点这里),欢迎来玩耍。

wx-distributed-system-s.jpg